- 顾明远;
<正>新冠疫情的暴发、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些震撼全球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呼吁着中小学终止“缩减为知识的教学”,切实地为学生提供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高科技未来。由此,如何围绕“少而精”的大概念,关联现实,构建培育高阶思维与多元价值取向的探究实践教学场景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亟待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2025年04期 v.21;No.124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丁邦平;邴杰;苏洵;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作为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界一项新的科学教育研究热点,持续推动着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政策制定与实践变革。为明晰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的理论参照与实践优化策略,通过理论溯源与比较分析,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特征、国内政策回应与实践路径探索进行系统梳理与探讨。发现当今国际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主要聚焦于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与责任意识、强化道德伦理教育、发展科学决策能力、构建教学模型四个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要更新科学教育观,将社会性科学议题纳入科学素养核心内容;建立“研究—决策—实践”循环体系,加强研究体系建设;培养研究型科学教师,通过职前课程与在职培训提升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能力。
2025年04期 v.21;No.124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静;
将结构不良、答案不确定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中小学课堂以五育并举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中小学创新与变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研究议题。检索2000至2022年国内外SSI教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着眼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作为跨学科探究实践”的视角开展系统综述,发现选择贯通个人、区域与全球场景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如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科学论证、社会性科学推理等跨学科实践,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跨学科概念与实践能力,并引发学生经历伦理道德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碰撞,在批判、反思和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
2025年04期 v.21;No.124 16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肖思汉;朱明慧;黄忆影;
在“后真相”时代,科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和倡导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是研究界和实践界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话语分析发现,社会性科学议题被框架化为一种怎样的集体活动(如“论辩”或“探讨”),以及教师在其间的话语引导,对后续的学习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框架的影响则主要关乎知识的所有权归属,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定位。由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前沿性、开放性、争议性等特点,其教学需要组织一些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框架,而框架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形塑将有助于教师理解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关键。
2025年04期 v.21;No.124 17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