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当代学者访谈录

  • 薪火相传 守正创新:做教育对外开放的探索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刘宝存

    胡昳昀;刘宝存;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需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刘宝存教授四十年致力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对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探索。他秉承新中国比较教育之父顾明远先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治学理念,守正创新。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聚焦比较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等关键领域,为我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主持开发了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首个全英文授课的国际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项目,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众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为我国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在咨政服务方面,他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教育改革与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刘宝存教授是推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杰出探路者。

    2025年04期 v.21;No.124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躬耕中国教育学史三十余载倾心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专访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怀银

    郭建斌;侯怀银;

    侯怀银教授坚持“治学是学术人基本的生活方式”理念,在求学期间就基本确定了“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实践(实验)”的学术发展路径,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学史、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领域,侯怀银教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中国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史、教育系科史、国外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纳入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领域。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侯怀银教授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将社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领域开展系列研究,探索社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侯怀银教授始终坚持科研育人的理念,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他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45年的教育学学习和研究中,侯怀银教授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刻认识:教育学人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人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教育学人需要熟悉教育学全貌;教育学人需要用自己一生去建设中国教育学;教育学人需要代际传承和创新。

    2025年04期 v.21;No.124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育均衡发展

  •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研究

    王家庭;靳淑敏;

    依据Roemer的机会差异理论和Bourguignon的参数化方法,使用CEPS基线数据分地区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系数,并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回归识别出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控制可能的遗漏变量,借鉴Hayek本地信息思想衡量教育质量,并检验其有效性。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机会差异度更低,教育资源的扩张可能会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引入城市行政级别,发现在非省会地级市存在着“贫困的公平”,即升学率低、教育资源差异度低、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差异低的并存;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学校,即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较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家庭背景,即大城市对高学历家长的选择效应。

    2025年04期 v.21;No.124 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

    杨克文;

    使用2023年西部农村的调研数据,考察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能够提升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即使处理了内生性问题,该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非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青少年和男孩等弱势群体的学习成绩影响更大,这有利于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学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机制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和提升父母教育期望,进而对西部农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正面影响。对此建议:政府继续增加对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学校通过优化管理,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家长给予孩子更多学习上的关注并增加教育投资。

    2025年04期 v.21;No.124 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乡村小规模学校研究

  • “小而优”的追求: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托管改革的案例研究

    蔡连玉;徐畅;

    基于主流的优绩主义认知,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羸弱,现代化进程中就“理应”被撤并。然而,这类学校兜底教育公平,“锚定”乡村发展。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五年托管改革,从“小而弱”走向“小而优”,能激发人们对乡村教育创变的想象。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收集F小学托管改革多维数据,基于“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托管改革过程中主体间存在“公平与效率”“审计与自主”“分数与成长”“理想与现实”四重冲突,托管取得效能归因于地方行政部门超越效率主义,使教育公平与共富成为可能,教育治理超越传统审计文化,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学校则摆脱分数桎梏,助力学生真正成长。因而,实现“小而优”,需主管部门贯彻教育共富理念,强化对教育效益与公平的关切,更新教育治理理念,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校遵循共生多元价值理念,为学生成长构建横向丰裕、纵向有序的支持体系。由案例可知,以新发展观、治理观审视,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应寻求制度与文化创变,推动其高质发展,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4期 v.21;No.124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城乡融合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王飞;

    推进课程建设既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积极回应了“城乡融合”战略激活乡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的要求。基于城乡融合战略的城乡平等、城乡互补等理念,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应改变城市偏向和追赶思维,变短处为长处,积极发挥其多重优势,例如:师生数量少,课程建设共识更易达成;教师兼任多门科目,跨课程建设更易实现;家长和社会要求少,课程建设压力小。其次,应改变传统的三级课程分而建设的操作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旨归。再次,应结合乡村振兴的使命要求,确立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建设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的五维愿景及其课程体系,并基于课程审议达成学校课程建设的广泛共识、通过政府适当赋权学校提升课程建设活力、提供多元社会帮扶、构建支持氛围等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

    2025年04期 v.21;No.124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德育研究

  • 道德恶的教育抵制及其理论演进

    王澍;赵悦;

    道德教育哲学有必要从恶的角度思考道德恶为什么产生以及教育如何抵制的问题。在其理论演进中,道德恶的教育抵制呈现出从直接走向间接的“后退”方式:古代哲学直言善恶本体,教育使人知善行善就能抵制恶;近代哲学认为直言善恶本体不可靠,退而在认识论视域下基于人性探析善恶,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抵制道德恶;现代哲学认为依靠对人性的认识不足以透析善恶真面目,必须在社会治理、文化政治层面反思,需要人与道德选择之间建立判断、行为、实践的中介才能抵制道德恶。面对今天的道德分化与多元样态,善恶直言成为抵制道德恶的判断中介,培养共同感和责任成为抵制道德恶的行为中介,重视人的多样性成为抵制道德恶的实践中介。

    2025年04期 v.21;No.124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作为艺术的道德与戏剧化德育——经验德育的一种改进思路与实施框架

    张晓阳;

    近年来,我国德育学界针对21世纪以来渐成主导话语的“生活德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果之一便是倡导回归杜威学说核心,以作为生活构成要件的“经验”为支点,提出并阐发了“经验德育”这一崭新视角。作为“三重经验”的道德,应该是通过“一个经验”而产生,借由“表现经验”而发展,达至“审美经验”而获得阶段性完满。道德即艺术,艺术即戏剧化。戏剧化德育的愿景与目的在于造就道德艺术家和审美共同体;途径与载体在于“虚实相间的道德生活”与“三重经验”的系统整合;方法与手段在于教育戏剧习式策略的重组改造;评价方式在于艺术化的道德鉴赏与批评。

    2025年04期 v.21;No.124 10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跨学科主题学习

  • 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整合的多维框架建构

    程龙;王琳琳;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顺应时势、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举措。在实践场域深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整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知识整合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对所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评估、选择和重组,使不同学科、多种来源和功用的知识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为有序的、有意义的和深层次的知识结构网络。按照时间和空间范围,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整合分为“纵向连贯统整”和“横向科际统整”两种类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整合有助于超越“知识惯性”束缚、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和破解“拼盘式”跨学科的困境。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整合,研究建构了多维框架:提出筛选—共享—应用—创新(SSAI)过程模式、动机—机会—能力(MOA)因素模型、目标—类型—方式“三维一体”综合方法和宽度—深度—效度“三度”判断标准。

    2025年04期 v.21;No.124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跨学科概念整合的价值蕴意、发生机理及教学策略

    张尚;龙宝新;衣新发;

    跨学科概念整合是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环节,但当前“整合”普遍存在深入难、融通难、迁移难等实践困境,需要深入明确其价值蕴意、发生机理和教学策略。跨学科概念整合的价值意蕴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和创造新概念、建构蛛网型知识体系和合成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命题,其发生机理可划分为演绎式、隐喻式、归纳式和溯因式四种类型。针对概念整合对中小学生难度较高这一现状,建议教师采取夯实基础、演示经典、作概念图、综合应用等教学策略,以期师生共同突破“整合”实践瓶颈,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效,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整合能力。

    2025年04期 v.21;No.124 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专题: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研究

  • 专题: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研究

    顾明远;

    <正>新冠疫情的暴发、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些震撼全球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呼吁着中小学终止“缩减为知识的教学”,切实地为学生提供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高科技未来。由此,如何围绕“少而精”的大概念,关联现实,构建培育高阶思维与多元价值取向的探究实践教学场景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亟待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2025年04期 v.21;No.124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国际趋势与本土探索

    丁邦平;邴杰;苏洵;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作为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界一项新的科学教育研究热点,持续推动着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政策制定与实践变革。为明晰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的理论参照与实践优化策略,通过理论溯源与比较分析,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特征、国内政策回应与实践路径探索进行系统梳理与探讨。发现当今国际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主要聚焦于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与责任意识、强化道德伦理教育、发展科学决策能力、构建教学模型四个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要更新科学教育观,将社会性科学议题纳入科学素养核心内容;建立“研究—决策—实践”循环体系,加强研究体系建设;培养研究型科学教师,通过职前课程与在职培训提升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能力。

    2025年04期 v.21;No.124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主题、目标与策略:系统综述的视角

    林静;

    将结构不良、答案不确定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中小学课堂以五育并举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中小学创新与变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研究议题。检索2000至2022年国内外SSI教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着眼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作为跨学科探究实践”的视角开展系统综述,发现选择贯通个人、区域与全球场景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如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科学论证、社会性科学推理等跨学科实践,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跨学科概念与实践能力,并引发学生经历伦理道德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碰撞,在批判、反思和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

    2025年04期 v.21;No.124 16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框架分析

    肖思汉;朱明慧;黄忆影;

    在“后真相”时代,科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和倡导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是研究界和实践界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话语分析发现,社会性科学议题被框架化为一种怎样的集体活动(如“论辩”或“探讨”),以及教师在其间的话语引导,对后续的学习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框架的影响则主要关乎知识的所有权归属,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定位。由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前沿性、开放性、争议性等特点,其教学需要组织一些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框架,而框架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形塑将有助于教师理解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关键。

    2025年04期 v.21;No.124 17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研究述评

  • 仪式性的二次机会?越轨矫治学校的国外社会学研究述评

    徐子茹;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趋于严峻的社会状况与我国司法制度的调整使教育矫治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我国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中,越轨矫治学校相关研究却几乎空白。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述评表明:贯穿矫治学校演变的核心是司法与教育、惩治与教化的张力。在新自由主义追求无风险的背景下,矫治学校成为国家与社会通过制造“责任化”主体进行自我修复与再生产的技术。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低水平的教育质量、风险管理优先的教育意图与刑事化的控制文化等因素使矫治学校实际上提供的是“仪式性的二次机会”,不仅难以改变学生偏差的道路,而且为其进入监狱做好了准备,并系统性地剥夺了他们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机会,权力与不平等也由此推动自身的再生产。矫治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恰恰在于拯救教育性,即为教育留出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空间。以此观照我国专门学校建设,应警惕过度强调其司法意义,同时避免简单移植普通学校教育模式,并通过个性化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形象。

    2025年04期 v.21;No.124 19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