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当代学者访谈录

  • 核心素养十年探索:回顾反思与未来展望——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辛涛

    杨丽萍;辛涛;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关键教育概念被纳入我国教育政策框架,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迈入了以素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阶段。作为该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辛涛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过去十年核心素养融入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揭示了核心素养的政策指向,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辛涛教授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落地实践取得的成就能够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并指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未来,辛涛教授提出推进核心素养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包括要进一步细化和拓展核心素养理论框架,加强与相关政策的系统性整合,加速推进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从而使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坚实地迈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跃升,确保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的指引明确而有力。

    2025年03期 v.21;No.123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探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专访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阮成武

    石亚兵;阮成武;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际遇和实践呼唤。阮成武教授四十余年学术生涯中,始终紧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这一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为学科支撑,以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构境和理论逻辑来透析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提出了基于统筹共享的教育利益协调模式、基于美好生活观的教育民生保障机制、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路径,从学理上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的底层逻辑和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和丰富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阮成武教授以“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为座右铭,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职责,把站好讲台、育人育才视为教师最大和最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教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为当代教育学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体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志业担当。

    2025年03期 v.21;No.123 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智能时代的教育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包围下的技术论突围——破除教师“主体性困境”幻象的中国“器道”哲学进路

    林敏;宋萑;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是“主体”,技术物为“客体”的幻象。这种技术论视角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加深了对“主体性困境”的担忧,实则蕴含了更本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器道”观是一种动态共生、整体融通的技术理解方式,亦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论的一种可能方案。复现“器道合一”的宇宙技术论,不仅可以回应教师“主体性困境”问题,也提供了一条回归教育人文主义的进路,更是一份重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秩序,推动技术多元主义的中国式答卷。

    2025年03期 v.21;No.123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智能时代的认识论转向:面向大语言模型的儿童未来学习

    张敬威;

    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化学习环境变革的节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厘清大语言模型对教育实践、儿童未来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数字模式”与“模拟模式”是人工智能与人脑思维的两种形式,在这两种思维形式的人机互动中,儿童学习发展的主要变化体现为从身体感知到机器感知。大语言模型带来的学习环境变化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向通论的学习,以面对作为“通”家的大语言模型;指向人机互通的学习,以面对作为“他者”的大语言模型;指向对符号体系反思的学习,以面对作为未来环境重要构成的大语言模型。所以,在儿童未来学习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应以“机器感知”开辟未来学习的新视角,以“数字情境探索”作为未来学习的新领域,以教育技术伦理作为构建教育大语言模型的限度,进而迎接大语言模型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03期 v.21;No.123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智能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的三重视域

    王丽莹;王安全;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通与整合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技术活动中所实现的自身的价值。从实践场看,一方面创建数智化的实践场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实虚拟空间中的自由转场与价值再转化;另一方面要遵循从数据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原则,立足共同体成员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意义,激发其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提升、塑造自身价值的动力。

    2025年03期 v.21;No.123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教育与教学观念

  • “大观念”的认识迷障与澄清

    项继发;王星焱;

    “大观念”这一概念自形成之初便显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尤其强调实践领域功用性价值追求。这一特质诱使人们形成一种不严加审视其概念之确真性便“拿来”使用的惰性。国内外学者对大观念的概念理解呈现出一种主客观对立的认识分歧,由此形成的各式定义五花八门,却鲜见明确而清晰的概念规定。概念的迷惘,自然会引发讨论的纷杂;纷杂的论争又将导致实践的踌躇。究其根本,大观念是人们对一门学科中不同事实、知识或概念间有意义关系和联系的综合认识结果,是一种解释力强并指向人们广阔生活世界的观念。对其进行形式凝练,则可将大观念定义为思维参与的认识结构和意义系统。

    2025年03期 v.21;No.123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核心素养生成的知识发生原理

    卓晓孟;

    从知识与人发展关系看,知识形成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为弥补“化知识为素养”出现的认识结构、认识属性、认识机制等方面的误区,知识发生是素养生成的另一重要路径。知识发生包含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的发生,素养生成机制是个体通过课程活动追溯知识产生过程,即学生在与课程内容相互作用中推出真知,人类知识与智慧通过主体活动转化为个体发展要素的结构化过程。知识发生促进素养生成包括在具体情境中探寻知识的由来、个体与情境交互的结构化认识、人类知识间接指导学习活动、在知识运用和实践创造中发展素养四个环节。基于知识发生与素养生成的关系,需要采取如下课堂教学策略:挖掘教科书的知识发生逻辑、情境活动演化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实践学习注重“无知”的探究价值。

    2025年03期 v.21;No.123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教育经典的传播与影响

  • 别样的赫尔巴特:外来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林慧清;黄明喜;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但因接受过程存在诸多失真与误用问题,致使在日已呈朦胧之态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愈加迷蒙。步入民国初期(1912—1918年),伴随新旧教育理念碰撞,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进入深层次调和更新阶段,出现接受的准确与偏误并存的矛盾现象。民国中后期(1919—1949年)在提倡新教育的“五四”主潮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接受热情急遽回落,引发贬斥与辩驳、批评与实践之争,使得“在场”与“退场”的情形不断发生。

    2025年03期 v.21;No.123 9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社会科学、政策与政治:对《科尔曼报告》的批判史研究

    梁荣华;贾瑞棋;

    《科尔曼报告》公布后,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政策影响和政治影响,但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其作为现阶段教育研究的背景或前提,对报告本身的深入讨论相对缺失。对报告的批判史研究有助于讨论报告本身的不足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科学、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既能为了解报告提供一个全景视域,也能为学界审视报告提供一个批判性视角。作为一项大规模社会科学调查,相关学者主要从报告本身的数据、统计与伦理问题,报告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以及社会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隐蔽的“知识—权力”关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对报告的批判及其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引发的争议表明:社会科学研究应最大程度确保自身的严谨性;社会科学研究转化为政策需要中间环节;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谨慎地在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和实现社会改革的政治抱负之间寻找平衡。

    2025年03期 v.21;No.123 11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育与家庭

  • 中国一流大学拔尖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特征

    董子婧;卜尚聪;陆一;

    由教育政策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常被视为国家战略和学校职责,但事实上,这类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早期栽培。使用“全国一流大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生调查”(2023—2024),分析一流大学拔尖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适用于中国优学家庭的“励志”“自识”“保护”“介入”四维度、十二指标的教养方式观测框架,通过潜类别分析得到“战略把控”“无微不至”“严苛独断”和“茫然放权”四种家庭教养类型,其中,“战略把控”型占六成,这意味着在当前学业竞争性最强的群体之中,张弛有度、抓大放小的教养方式仍为主流。多分类Logit回归结果表明,父亲职业类型、母亲学历水平、家庭居住地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属性是造成中国优学家庭教养类型分化的主要原因。

    2025年03期 v.21;No.123 12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教育能否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基于家庭收入阶层异质性的分析

    范晓婷;黎敏辉;薛翔宇;张茂聪;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教育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对作用渠道和收入阶层异质性展开了深入讨论。研究发现:教育是提振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收入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双重渠道分别作用于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及层级,且均表现为收入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教育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收入阶层异质性,教育在各收入阶层均能显著提升消费能力与层级,在低收入阶层显著降低消费意愿,高收入阶层则相反,中等收入阶层表现不显著;教育负债与学区房对教育提振消费需求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建议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低收入群体风险防御能力。

    2025年03期 v.21;No.123 14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师研究

  • 校长变革型领导如何影响中小学教师活力——教师工作自主性和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彭艳红;徐金海;

    为探讨校长变革型领导对中小学教师活力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采用变革型领导问卷、工作自主性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教师活力测评问卷对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6省(自治区)14 932名中小学教师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校长变革型领导、教师活力、教师工作自主性和教师工作满意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校长变革型领导能够直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活力;教师工作自主性、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校长变革型领导和中小学教师活力间既起独立的中介作用,又发挥着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为提升中小学教师活力,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水平,增强中小学教师工作自主性,提升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

    2025年03期 v.21;No.123 16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青稞地”的教育坚守:西藏农牧区教师韧性研究

    刘圣培;李琼;

    在高原高寒艰苦工作环境下保持教师高质量留任与发展,特别需要教师的韧性。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取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书面叙述与半结构访谈法对西藏农牧区12名中学教师面临的群体挑战及其韧性发展的过程与表现进行深描。结果表明,影响西藏农牧区中学教师韧性发展的风险因素来自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三个层面,且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复杂性;而教师应对风险的适应性行为多依赖于对微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层面保护因素的调动,其发展过程具有非典型性与文化相关性,并最终在各系统间的互动下呈现“敢于拓荒”“保持良心”“勉强留任”三种不同类型的韧性表现。

    2025年03期 v.21;No.123 17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特岗教师“留不住”的影响因素与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ITEI模型的分析

    付东兵;程红艳;

    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特岗教师“留不住”增加了城乡师资差距扩大的风险。为探明其原因,基于史密斯ITEI模型,调研了“特岗计划”在县域的执行过程。数据分析发现,多元执行主体的差异化行为、目标群体的被动应对和政策环境的失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生的张力导致了“特岗计划”政策目标发生偏移;相关部门监督缺位、“城市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关系主导”的执行结构,是政策目标偏移的内在原因。对此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执行主体要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理念,从而不断改善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确保“特岗计划”执行效果。

    2025年03期 v.21;No.123 19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