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敏;宋萑;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是“主体”,技术物为“客体”的幻象。这种技术论视角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加深了对“主体性困境”的担忧,实则蕴含了更本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器道”观是一种动态共生、整体融通的技术理解方式,亦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论的一种可能方案。复现“器道合一”的宇宙技术论,不仅可以回应教师“主体性困境”问题,也提供了一条回归教育人文主义的进路,更是一份重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秩序,推动技术多元主义的中国式答卷。
2025年03期 v.21;No.123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敬威;
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化学习环境变革的节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厘清大语言模型对教育实践、儿童未来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数字模式”与“模拟模式”是人工智能与人脑思维的两种形式,在这两种思维形式的人机互动中,儿童学习发展的主要变化体现为从身体感知到机器感知。大语言模型带来的学习环境变化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向通论的学习,以面对作为“通”家的大语言模型;指向人机互通的学习,以面对作为“他者”的大语言模型;指向对符号体系反思的学习,以面对作为未来环境重要构成的大语言模型。所以,在儿童未来学习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应以“机器感知”开辟未来学习的新视角,以“数字情境探索”作为未来学习的新领域,以教育技术伦理作为构建教育大语言模型的限度,进而迎接大语言模型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03期 v.21;No.123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王丽莹;王安全;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通与整合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技术活动中所实现的自身的价值。从实践场看,一方面创建数智化的实践场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实虚拟空间中的自由转场与价值再转化;另一方面要遵循从数据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原则,立足共同体成员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意义,激发其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提升、塑造自身价值的动力。
2025年03期 v.21;No.123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